尊龙辉煌时代女演员琳达!

南京曾有一次超越杭州的绝佳机会!

尊龙辉煌时代女演员琳达

栏目分类
南京曾有一次超越杭州的绝佳机会!
发布日期:2025-05-22 11:55    点击次数:67

南京和杭州,作为长三角地区江苏和浙江两省的“老大”,它们之间的比较一直都没少过。

最近,大家都在热议:“杭州怎么就能冒出‘AI六小强’,反观南京,为啥没能把全球快时尚巨头SHEIN留住呢?”

但很多人不知道,南京曾经差一点儿就能当上“中国半导体芯片的中心城市”。要是当年那个大计划成功了,说不定在这个“计算能力就是国家实力”的今天,南京就已经在挑大梁,扛起国家计算的重任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得从100年前开始讲起。

【01】

1910年1月28日,在清朝时期的江宁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江宁县,李家这位有钱有势的人家里,迎来了他们的第五个孩子,也是家里最小的娃,给孩子起了个名儿,叫李国鼎。

李家真的是一门都是忠勇之人,李国鼎的爷爷李介之,以前加入了湘军,给曾国藩、左宗棠都当过手下,打过很多仗,帮忙平定了太平天国。他爸爸李白楼呢,因为清朝官场太腐败,就辞官去做生意了。你看李国鼎这名字,就能感觉到李家对他寄予了多大的期望。

1920年的时候,在南京汉西门大街那段明城墙上,有个叫李国鼎的少年,他是钟英中学的学生,常常躲在石城门边上的小角落,悄悄地读着讲西方科学的书。那时候,新文化运动正火,可他对像《呐喊》、《彷徨》这样的文学作品不太感冒,倒是更痴迷于西方的科学知识。

从读书的时候起,李国鼎就习惯在笔记本上记下西方科技发展的大事记和重要时刻,沉浸在他自己的知识小天地里。

因为喜欢科学,李国鼎考上了国立东南大学,开始学数学,但后来因为研究兴趣,他转学到国立中央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去学物理。1930年,20岁的李国鼎就从大学毕业了,然后去锺南中学和金陵女中当了老师。但他心里可不满足于只当个中学老师,他的人生注定要有更大的作为。

1932年,南京城里来了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宁波县的财政头头张蔚观。

那一年,张蔚观带着刚满1岁的儿子张忠谋,全家人一起搬到了民国时的首都南京。

那时候的宁波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城,许多有抱负的人都想去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闯荡,张蔚观就是这样一个有志向的金融高手,他这次出门是因为受邀去南京的一家银行当副总。

过了两年,到了1934年,张蔚观在南京的金融圈已经小有名气了。与此同时,中学老师李国鼎也走上了人生的新道路,他成功获得了中英庚款奖学金,可以免费去留学。于是,他搭上了英国邮轮Ranpura,前往英国东部的著名学府剑桥大学,继续学习深造。

1936年那会儿,李国鼎已经在剑桥大学,跟着被叫做“原子核物理之父”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欧尼斯特·拉塞福教授,在非常有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研究低温超导。而张蔚观那个机灵的儿子张忠谋,刚好在南京上小学。但没多久,因为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局势变得动荡不安,加上张蔚观又得到了广州银行总经理的新工作,所以张家很快就从南京搬到了广州。

小时候在南京的那段日子,对一个才几岁的小孩来说,记忆有点模糊不清。但等张忠谋长大后,他对中国经历的抗日战争,还有那时为了躲避战乱四处奔波的情景,都记得清清楚楚。

1937年,南京被占领了,张家早就搬到南边避难去了。可李家的小儿子李国鼎,那时候在英国呢,心里一直挂着祖国的安危。他跟他的导师欧尼斯特·拉塞福教授说,他决定不拿那个申请到的博士奖学金了,得赶紧回国,为拯救国家出一份力。

尽管心里有些舍不得,但66岁的老教授拉塞福还是十分赞同他的中国学生,他说道:回去吧,回去为你的祖国做贡献。

没过多久,李国鼎放弃了博士学业和他原本大有可为的低温超导研究,拎起行李,经过一番波折回到了祖国。他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研究院等地方教书并做科研。

抗战结束后,到了1948年,李国鼎被安排到台湾省,去管理当时中国三大造船公司里面的台湾造船公司,他当上了这个公司的总经理。

那一年,抗战结束后,张忠谋一家搬回了远东的大城市上海,他进了有名的南洋模范中学读书。可没多久,国共内战爆发了,枪声一响,他们又得搬家,这次搬到了香港。一年后,张忠谋又去了美国继续求学。

跟李国鼎自小便沉浸在西方科学天地里不同,张忠谋小时候更喜欢读《四大名著》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但跟许多华人留学生相似,他最终也选择了学习西方的高科技知识,先后去了哈佛和麻省理工深造。毕业后,尽管多次尝试考博士都没成功,张忠谋还是在50年代加入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德州仪器公司。

这家公司起初是制造用来探测石油和贵金属地理位置的仪器的,后来因为接到了美国军方的大批订单,逐渐发展成了美国的大型半导体公司。华人张忠谋表现得极为出色,他为这家公司赢得了大量的半导体订单,带来了极高的收入和利润。在此过程中,他还得到了公司的资助,顺利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在三十年里,他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一步步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最后变成了美国半导体大公司德州仪器的第三把手,还直接掌管着公司的海外业务。

1968年,德州仪器为了扩大业务,管理层打算在东亚建个封装厂。张忠谋因为是德州仪器里技术牛人,管理也做得好,加上他在亚洲待过,了解那边的情况,所以他的看法对管理层来说特别重要。

最后,在香港和台湾的选择问题上,德州仪器的高管们听了张忠谋的建议,决定还是选了台湾那边。

1969年,公司安排张忠谋去台湾省,建起了德州仪器在台湾的第一个封装测试厂。然后,在整个70年代,张忠谋经常到台湾去看望员工并检查工作。

那时候的台湾正使劲儿发展工业和制造业,从农业经济顺利转到了工业和制造业,而让这一经济转型升级成功的就是李国鼎。

从台湾造船公司的老总变成管经济的官员后,李国鼎搞了个台湾出口赚外汇的试验区,给台湾发展科技和电子制造指了条明路,还动手建了对台湾经济影响很大的新竹科学园区。

这位在国外深造过的技术型官员,很喜欢跟海外的华人科技工作者聊天。所以,那时候已经是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公司高管的张忠谋,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李国鼎的常客。

每次在台湾碰面,张忠谋和李国鼎总会聊聊他们在南京的那些日子。这时,李先生会试探性地问问张先生,想不想回来干一番大事业。不过,拿着高额薪水和大量股票收益的张忠谋,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礼貌地回绝。

李国鼎心里明白,台湾省能给的条件,跟张忠谋在德州仪器的薪水比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他只能靠自己的真心来赢得张忠谋的信任,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三次,如果三请四请还不行,那就继续请,直到请动为止。

好多年后,李国鼎终于盼到了张忠谋的到来。

1983年,美国的半导体行业碰到了来自日本厂商的强大竞争,这让德州仪器的业务也受到了冲击。那时候,原本很风光的张忠谋在德州仪器内部的争斗里慢慢败下阵来,被调去负责一些不重要的业务。最后,因为职场压力太大,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工作了30年的老东家。

过了50岁的张忠谋,后来又尝试了两份工作,但都不太顺心。最终,他拿定主意,接受了李国鼎等人的邀请,在1985年回到了那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省,当上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

一年后,李国鼎跟张忠谋说了一个大计划,打算以工研院为基础,拉来外资和台湾自己的钱,一起办个半导体公司。张忠谋呢,就管技术和怎么赚钱;李国鼎呢,就负责去找资源、筹钱。

过了一年,荷兰的大电器公司飞利浦,加上台湾的大石油化工公司台塑集团——这是王永庆家族的企业,还有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它们一起合作,在台湾成立了一个新公司,叫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大家通常都叫它台积电。

后来,张忠谋给台积电定了规矩,只做半导体芯片的代工,不碰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就这样,30年来,台积电一门心思钻研芯片代工和制造,最终成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代工巨头,制造实力也是最强的。

【02】

李国鼎和张忠谋对南京的回忆大不一样。

张忠谋1岁那年刚到南京,5岁就离开了,所以他对南京的童年记忆特别模糊。而李国鼎呢,他的整个少年时期都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对祖国和家乡有着深深的感情。

退休后,这位大家叫做“台湾省科技老祖宗”的老人家,晚上最喜欢的娱乐就是看台湾电视台的那个《大陆寻奇》旅游文化节目。

海峡两边分开了几十年,他心里还是一直挂念着老家,挂念着在南京的亲人。

1993年6月,82岁的李国鼎老先生接受了世界银行、国家体改委和财政部的邀请,回到了祖国大陆。他参加了“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在会上和大家交流了自己在台湾省负责经济发展时的经验和心得。会议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往了自己的老家南京。

之后的好几年里,已经满头白发的李国鼎还是一直在为两岸的和平往来悄悄地尽自己的一份力。

2001年5月20日,已经90岁的李国鼎突然得了脑溢血,经过全力抢救,但没能救回来,他在5月31日离开了人世。

两岸都在深切哀悼,当时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送去了吊唁的电文:“李国鼎先生对台湾的经济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非常关心国家的统一,还努力推动了两岸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按照李国鼎的遗愿,在2001年10月28日,亲朋好友把李国鼎的骨灰送回了他的老家南京,安葬在了他父母的坟墓旁边,让他魂归故里。

李国鼎的去世让张忠谋感到非常伤心,这位前辈可是引领他回到台湾省开创一番新天地的关键人物啊!

张忠谋心里很清楚,只有把台积电经营得有声有色,才不枉费李国鼎在天上的期望。

台湾省科技产业的进步,还有新竹科学园区的规划,再到台积电的成立,背后有个重要推手叫李国鼎。不过,真正掌管台积电的是张忠谋。

他开着台积电这条大船,在半导体制造的汪洋大海里闯荡,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刚开始创业那会儿,公司日子过得挺艰难,一方面呢,公司的股东们,像台湾本土的台塑集团这些,都不看好台积电,一个劲儿地抛售股票;另一方面,张忠谋还得面对各种竞争和压力。

90年代的时候,台湾的半导体行业里,联华电子作为老大,开始和新兴的台积电较上劲儿了。那时候,张忠谋还是联电的董事长呢,可后来被联电的高管们联手挤兑走了。张忠谋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发誓要让台积电超过联电。他还跑到美国去找英特尔,想拿订单还要资金支持。但英特尔的大佬们,像戈登·摩尔和诺伊斯这些老朋友,都没给他面子,婉言谢绝了。

真没想到,20年前被英特尔拒之门外的台积电,到了2015年竟然能和英特尔、三星并驾齐驱,成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更让人惊讶的是,以前和台积电齐名的台湾省芯片大厂联华电子,被台积电远远甩在后面,最后不得不放弃高端芯片市场,只专心做成熟制程芯片了。

2015年,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中国大陆互联网发展得红红火火,产业升级正蓄势以待,许多台湾厂家纷纷跑到大陆来建厂,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公司也挤进中国市场。在这样的形势下,金融危机后再次出山领导台积电的张忠谋,也把战略重点放到了大陆上。

其实,早在2003年,台积电就已经跑到上海松江去建厂了。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跟全球经济贸易走得更近了。而在2002年8月29日,台积电和上海松江区签了份投资协议,打算在那里建个能生产0.25微米8英寸晶圆的工厂。以前啊,不管是台湾省还是总爱“长臂管辖”的美国,都不想让先进的半导体技术跑到中国大陆来。但借着中国这次开放的东风,台积电建8英寸晶圆厂的计划,最后还是得到了台湾省和美国的许可。

到了2015年,也就是13年后,台积电宣布了一个大消息:他们打算在中国的内地,建起台积电的第二家晶圆厂,这次的还是更高级的12英寸厂呢。不仅如此,他们还计划着在南京,那个李国鼎的老家,建一个IC设计中心。

【03】

到了2015年,中国大陆已经变成了买芯片最多的地方,买的芯片超过了全球一半的市场。看到这么大的市场,台积电的老对手,像美国的英特尔和韩国的三星,都早早地跑到中国大陆来建厂,想占据一席之地。

台湾人那时候觉得,台湾省经济发展的头号劲敌是韩国,至于台积电,它最大的竞争对手要数三星。

早在2014年,三星就在陕西西安建好了一个当时特别先进的10纳米生产线,专门用来生产主流的NAND FLASH产品。

美国在2007年,英特尔大方地拿出25亿美元,在大连建起了生产线。后来,到了2015年,他们又继续加码投资,开始在大连生产3D NAND存储产品。这样一来,辽宁的大城市大连,就成了英特尔闪存产品的主要生产地。

另外,在2015年,美国的IBM和从AMD分出来的半导体生产大厂格罗方德合作了。IBM技术牛,有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格罗方德产能强,擅长晶圆代工。没多久,格罗方德就决定去四川成都建一个高级的12英寸晶圆厂。

而台积电在台湾岛上的那些老对手们,也忙着往西边发展。台湾排名第三的晶圆制造商力晶科技,在2015年和合肥政府达成合作,一起创办了晶合集成,主要研发成熟制程技术和面板控制芯片。

联华电子是台湾半导体企业中最早进军中国大陆的一个。早在21世纪初,它就通过成立和舰科技,采取“借壳”的方式,进入了苏州的新加坡产业园。到了2014年,联电又在福建厦门规划了一座12英寸的晶圆厂。

不仅如此,台积电在中国大陆还面临着另一个快速成长的对手。就在联电通过“借壳”方式让和舰科技进入中国大陆的同时,张汝京博士,他曾是台湾第三大晶圆厂世大半导体的创始人,在把公司卖给台积电后,得到了张忠谋的默许,便带着一群台湾工程师回到大陆,在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SMIC)。

2015年,中芯国际经过好多次的老板换人后,成了中国大陆最厉害的本土芯片制造公司。在那一年的6月,中芯国际说,他们要和华为这个中国电信设备的大哥大、比利时的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还有美国的高通一起,合伙开一家叫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新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的新公司,专门研究高级的半导体产品。

因此,那时候的台积电真是腹背受敌,张忠谋说过:“虽说现在动手已经比三星慢了一步,但要是再不进军市场,以后恐怕就完全没竞争力了,时间真的不早了,非得去不可。”

到头来,一直坚信台积电留在台湾省成本最低的张忠谋改变了看法,他觉得必须进军大陆,和其他各路高手一较高下。

台积电看了好多大陆的城市后,张忠谋最终决定派出台积电的资深副总何丽梅,带着包括副总左大川、开发部门负责人庄子寿等在内的七人小组,去南京和南京市政府详谈投资的最后安排。

为啥选南京呢?难道就只是因为它离台积电的上海松江厂比较近吗?

2015年,中国大陆到处都是半导体芯片产业的身影,布局已经全面展开。

西安有韩国的三星,大连引来了美国的英特尔,成都也接纳了美国的格芯。再加上联电公司,它们先后在苏州、厦门落了脚。上海更是有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这两大本地大佬,合肥也不甘落后,和力晶科技联手搞了个晶合集成。可以说,那时候,发展芯片制造产业成了中国产业升级的头等大事,各大城市都抢着要做“中国芯片第一城”。

南京,是个有六朝古都美誉的地方,也是中国GDP前十的大城市,它还是三个省的“省会”——江苏的真正省会,安徽的经济中心,还有台湾人心中的精神省会,这次战略机遇,它肯定不会放过。

在长三角这块地方,江苏和浙江的人们老爱把浙江的省会杭州和江苏的省会南京放在一起比比。杭州抓住了互联网的好时机,冒出了个电商大佬阿里和支付大佬蚂蚁,还在人工智能这块地界上养出了好几个在全国都数一数二的独角兽公司,因此被人叫做“中国硅谷”、“科技中心”。那南京咋样呢?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电器零售大王苏宁,现在大不如前了,就连在南京起家的全球快时尚零售大佬SHEIN(西音),也不再留恋南京,它的供应链中心和全球总部已经分别移到了广州和新加坡。

不过到了2015年这个关键时候,南京正打算找个超越别人的机会。杭州在互联网和AI软件的产业上很出色,那南京就得紧紧把握住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机遇。

【04】

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打架,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被汉军团团围住。到了夜里,汉军使了个计策,全军唱起了楚国的民歌,这就是有名的“四面楚歌”。

楚军以为自己的地盘全被汉军给占了,士兵们心里都慌了神。项羽也觉得没希望了,就打算拼死最后一搏。在帐篷里,他和心爱的虞姬一起喝酒,虞姬明白自己可能会拖累项羽突围,所以喝完酒后,含着泪拔剑跳舞,然后自杀了,鲜血当时就溅了一地。项羽心痛得要命,把虞姬安葬好之后,带着八百多名精兵趁着黑夜突围出去。

虞姬自杀的事迹凄惨动人,一直被人们传颂至今,这件事发生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南京浦口区桥林街道,位于长江以北。

过了一千年,楚汉争霸的那片地方,划出了一块大约3000亩的土地。以后啊,这里会变成全球最大芯片厂家台积电的南京工厂。

南京这座老城,近代时也在中国工业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早在1865年,清朝的大臣李鸿章就在南京搞起了金陵制造局,这可是咱们国家最早的一批兵工厂呢。

1936年,民国政府在湖南长沙建立了湖南电器制造厂,1941年迁至南京,改名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专门生产收音机、军事及交通通信机。1949年新中国成立,12月公司再次改名南京无线电厂,又称国营714厂,还被尊称为“新中国电子产业摇篮”,3年后生产出中国大陆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502型,日后南京无线电厂改名南京熊猫,成为中国驰名电子品牌。

可以说,南京在现代工业和电子制造方面有着不小的根基和历史背景。

2010年以后,南京开始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市政府搞了个“一谷两园”的计划。他们在南京西南边的雨花台区建了个中国软件谷,又在长江北边的浦口区弄了个南京软件园,还在最富的江宁区设了江苏软件园。

同时,南京打造了国家级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中地——麒麟科技创新园,还联手90年代获国务院批准的海峡两岸科工园,一起吸引海外华人和华侨回国开创事业。

除了政府的支持和园区里完善的设施,南京还靠本地的名校,比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航和南理工,很有机会像台湾那样,靠着“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新竹科技园”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发展成为半导体芯片的重要基地。

到了2015年,台积电老板张忠谋派的人跟南京市政府谈好了投资的事儿,没多久,这个涉及30亿美金、在海峡对岸的芯片制造项目投资计划就定下来了。

江苏南京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其中有个很出名的叫“五免五减半”,就是说前5年不用交税,接下来的5年企业所得税只要交一半。

对于这事儿,张忠谋相当高兴,尽管台湾岛内有反对的声音,但他在2015年年底还是成功得到了台湾方面的批准,让投资计划得以实施。

2016年3月28日,趁着台湾省政党领导层更替的机会,张忠谋带着七个人的团队去了南京,这座他小时候住过1到5岁的城市。在那里,他签署了台积电在中国大陆建设的第一个12英寸晶圆厂的投资计划。

这30亿美金的投资,在当时算是台湾省在大陆投下的最大一笔钱。他们建的这座晶圆厂能生产12英寸的晶圆,每个月能造出2万片,打算做16纳米的芯片。这个厂主要为华为海思和台湾联发科两家大公司做代工。此外,他们还打算在南京建个IC设计中心,助力新建的南京江北新区,打造一条完整的半导体生产链。

从这些事情不难看出,台积电和南京市的合作真的挺紧密。还有个更重要的细节,就是张忠谋连他的得意门生都带去了南京。

金融危机让台积电的第二把手蔡力行背了锅,不得不走人。这时候,已经退休的张忠谋又站出来救了台积电一把。他还带出了两个接班人,刘德音和魏哲家。后来,刘德音成了首席执行官,魏哲家成了总裁,台积电就有了两个头儿一起管事的制度。

张忠谋带着魏哲家去了南京,然后在2016年5月,台积电在南京成立了分公司,并且让魏哲家当上了南京厂的董事长。

所以,那时候南京碰到了一个让产业大放异彩的好机会。

在江北新区,这是中国大陆上的第十三个国家级新区,台积电是这里的领头羊,它带着一群半导体芯片产业的企业,在这里扎堆发展,形成了热闹的产业链聚集地。

在芯片设计这行当里,大名鼎鼎的ARM公司,被誉为架构界的领头羊,它和全球三大EDA软件公司里的两家——新思科技Synopsys、Cadence,都选择来到南京发展。咱们国产EDA的佼佼者华大九天也扎根在了江北新区。还有来自台湾的创意电子、矽典微,以及封测大厂台湾欣铨等台湾企业,也都齐聚江北新区。

可以说,那时候南京的战略规划就是朝着成为“中国芯片中心”这个目标去的。

没让大家失望,龙头企业台积电迅速创下了最快建厂和最快投产的新纪录。短短14个月,一座充满现代科技感的晶圆厂就建成了。而且,建成之后仅用了不到半年,就开始生产16纳米芯片了。

到这个时候,台积电已经建好了五个12寸的先进晶圆厂,布局全部搞定。

新竹的Fab12工厂制造7到10纳米的芯片,而台南的Fab18工厂正努力尝试达到最尖端的5纳米技术。台中的Fab15工厂也在生产7到10纳米的芯片,同时,南京的Fab16工厂和台南的Fab14工厂都在制造16纳米的芯片。

南京一下子变成了中国芯片产业提升的新盼头。很多人开玩笑说,这可是南京经济翻身的大好时机,能不能赶上甚至超过杭州,就看这回的表现了!

【05】

2016年11月9号,台积电南京厂成立才过了半年,地球另一边的美国就举行了一场关乎全世界局势变动的大选。

美国中西部铁锈带那些平时不太出声的选民们,把票投给了共和党候选人、房地产大佬和电视名人唐纳德·特朗普。

2017年1月份,特朗普站在白宫对美国人发誓,他要把美国流失的制造业重新弄回美国国内。

紧接着,一场波及全世界的“贸易大战”爆发了,美国也开始动手调查中国的中兴、华为这些科技公司,之后慢慢对它们采取了限制手段。

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说因为“国家安全”问题,把华为和它旗下的公司都放进了黑名单,不让全球的公司再用美国的技术给华为提供货物了。

那时候,华为手机因为质量好、技术牛,销量在全世界快速上涨。到了2019年,华为已经跻身全球手机品牌前三名,连欧美市场都很买账,它在海外的销售额占了总销售额的40%以上。

2020年第二季度,华为厉害了,超过了韩国的三星和美国的苹果,成了全球手机出货量老大。就在那一年,华为顶着美国的重重压力,还是推出了全新的Mate系列高端手机,里面装的是全世界第一颗5纳米工艺的麒麟9000 5G SoC芯片,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华为不直接生产芯片,但它旗下有个叫海思的公司,专门设计芯片,在全球IC设计企业里能排进前十。所以,华为的麒麟芯片是交给台积电来制造的。

台积电在台湾省的晶圆厂生产出了全球第一款5纳米手机SoC芯片——麒麟9000。

还是在2020年,因为美国给的压力很大,台积电说不能继续给当时排名第二的大客户华为做芯片代工了,不管是在台湾的工厂,还是在南京的大陆工厂都不行。那时候,张忠谋已经又一次退休,把公司交给了刘德音和魏哲家来管理。

那一年,台湾桃园机场异常繁忙,一箱箱装满晶圆的货柜被陆续搬进机舱,它们要从台湾省被运送到中国大陆。

2020年5月的时候,台积电宣布了一个大消息,他们打算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个晶圆厂,还会用上当时最牛的5纳米技术。这个厂每个月能生产2万片晶圆,还能给那边带来好几千个高科技的工作机会。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就是因为美国施压才做的决定。

2021年1月20号,特朗普告别了美国总统的位置,而民主党的老将拜登则接过了这个担子。

原以为拜登当总统后,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芯片产业限制会松点,可没想到一年后,这限制反而更严了。

一开始,由于共和党和民主党议员的一起努力,美国之前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被换了个新包装,变成了《芯片与科学法案》。到了2022年,这个法案得到了总统的批准,开始实施了。

这个法案拿出了好几百亿美金当诱饵,吸引了很多顶尖芯片制造公司,比如台积电、三星这些,去美国建厂。

但是,要想得到这笔钱,台积电就不能在中国大陆投资扩大高端芯片的生产。而在2021年4月,台积电已经决定批准29亿美元的资金预算,来增加南京工厂的晶圆产量,达到每月4万片。这样一来,台积电南京工厂的未来就变得不太确定了。

另外,还是在2022年,拜登政府又搞了个新的政策,限制向中国出口半导体相关的东西。这样一来,中国大陆想制造高端芯片就更难了,像那种荷兰阿斯麦的EUV光刻机或者日本的高端光刻胶,想买都买不到,除非美国商务部点头同意。

同时,台积电的南京工厂也受到了这个政策的影响,要想继续生产运行,就得拿到美国商务部的特别许可才行。

那一年,台积电费尽心思跟美国说明他们在中国大陆南京的那个工厂。虽然那是个顶尖的12英寸晶圆厂,但做的芯片只有16纳米大小,而且以后想扩大生产,也不过是做28纳米的成熟芯片。好在最后,美国商务部给了台积电南京厂一年的缓冲时间。

但结果却是,南京厂本想一直提升制程技术,现在只能被限制在成熟制程的范围里,没法向高端芯片制程发展,而且还得定时向美国商务部申请出口管制的特别许可。

到了2024年5月,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台积电说,美国商务部已经给台积电南京厂发了“经认证终端用户”的许可,这就是说,南京厂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半导体设备了。

不过,台积电南京厂被28纳米的制程技术紧紧束缚住了,这让在全球高端芯片制造领域拥有九成市场份额的台积电,在南京无法生产顶尖芯片。同时,也给南京想要成为“中国芯片之都”的梦想,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只要青山还在,就不愁没柴火烧。你这次能难住我,但难不住我一辈子。在南京,望向长江北边的江北新区,那里围绕台积电已经发展起了不小的芯片产业链。大国之间的竞争,就像下一盘很大的战略棋,比的不是三五年,而是看谁在遇到困难时,能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坚定的决心。

2022年,尽管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不利政策,但南京仍然坚定地推进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布局发展。

那一年,南京公布了《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大项目计划》,打算投2361亿元进去。这里面,跟半导体、集成电路有关的项目一共有18个,总投资加起来超过了360亿元。

到了2025年,江苏省放了个“经济大招”,宣布了一个2.5万亿的投资大计,而南京的半导体行业正是这其中的重头戏。

很明显,江苏的省会南京还是想建成“芯片之都”,这个目标一直没变。

【写在最后:】

2016年夏天刚开始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的台积电前董事长张忠谋,又回到了他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南京。南京也是他生命中重要人物李国鼎的家乡。但这里的一切,都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他在台积电南京工厂的开工典礼上表示:大陆想要推进国产半导体的发展,台积电能帮忙出一份力。

六年时光匆匆过去,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台积电新厂启动典礼上,已经退居二线很久的张忠谋再次被请了出来。面对着美国的商界和政界人士,他直截了当地说:“现在世界局势大变,全球化快没了,自由贸易也快不行了!”

好啦,谢谢你看完啦!